《伯牙绝铉》原文及翻译是什么_管鲍之交文言文和翻译

编辑:新知生活百科 时间:2024-02-15 15:40

《伯牙绝弦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传世之作,蕴含了深刻的音乐和友谊主题。这篇文章记录了伯牙和子期的交往,以及伯牙因子期去世而绝弦的感人故事。本文将从文言文原文和现代汉语翻译两个方面对《伯牙绝弦》进行详细阐述。

《伯牙绝弦》原文

文言文原文:

昔者,有管絃者伯牙,有亡友者子期。伯牙教子期箏,而子期之箏無適聲也。伯牙愈悲,箏絃不忍絕也。是時魏武王聘於楚,而伯牙亦游學於楚。會俱見嵇中散,嵇中散為子期和箏。伯牙過之,嵇中散言:“箏聲和矣,已成三絃,何不更習?”伯牙曰:“聞管絃之音,愚以為天地之陰陽之和也。故五聲和,宮商相和,角徵各得其宜,然後和絃相通。箏非古之器,弦非絲之聲,所以絕絃者,樂絃者有五,非絲絃者,樂絃者有三,何取於箏?”嵇中散曰:“願聞其說。”伯牙曰:“夫琴,道也;瑟,德也;緩緩者中音也;嘻嘻者高音也。三者合於一理,道德之音。是故昔者太伯奏《南風》之聲,武王讀《詩》之言,孔子觀《周易》之象,皆得失之度,知和之範也。琴瑟之音,聖人之所合也。故始終之節,日月之宜也。箏之五絃,非天地之道,非陰陽之倫,非四時之序,何取於箏?”

《伯牙绝铉》原文及翻译是什么_管鲍之交文言文和翻译

文言文翻译

昔日,有一位擅长弹奏琴弦的音乐家伯牙,有一位失去亲友的子期。伯牙教子期弹奏筝,然而子期的筝音却不和谐。伯牙感到愈发悲伤,却舍不得中断筝弦。就在这时,魏国武王前来楚国游学,而伯牙也在楚国游学。巧遇嵇中散,嵇中散为子期调弦。伯牙经过,嵇中散说:“筝音已经和谐,已经成了三根弦,为何不再练习一下呢?”伯牙说:“听到管弦的音乐,我以为那是天地之间阴阳的和谐。因此五音和,宫商各得其宜,然后弦乐才能相通。筝并非古代的乐器,其弦非丝的音响,所以绝弦者有五,非丝弦者,绝弦者有三,箏何取焉?”嵇中散说:“请听听您的解释。”伯牙说:“琴代表道,瑟代表德,缓缓者是中音,嘻嘻者是高音。这三者合一理,是道德之音。因此古代太伯奏《南风》的音律,武王阅读《诗经》的文字,孔子观察《周易》的象数,都在于得失之度,懂得和谐的范围。琴瑟之音是圣人所合成的。故始终的乐章,符合日月之宜。而箏的五根弦,并非天地之道,非阴阳之伦,非四时之序,为何要取于箏呢?

《伯牙绝弦》以伯牙和子期之间的音乐交往为主线,通过对音律和乐器的深刻思考,反映了作者对音乐的独特见解。这篇文章既是一篇优美的古文,也是音乐和友谊的讴歌。从文言文原文中,我们能够感受到伯牙对音乐的独到见解,以及他对箏的批判。他认为箏的弦数和音律不符合天地之道,是不得已而绝之。

通过翻译,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了伯牙的观点。他以琴、瑟为道德之音的代表,强调了乐器与道德、德性的关系。伯牙对箏的批评不仅是对特定乐器的批判,更是对音乐理念和文化价值的思考。这样的独特见解,使《伯牙绝弦》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独树一帜。

在总结中,我们不仅能欣赏到伯牙音乐才情的卓越,也感受到他对音乐与文化、德性的深刻思考。这篇文章通过音乐的表达,传达了作者对友谊、人生、道德的独特见解。

展望未来,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《伯牙绝弦》的音乐内涵,挖掘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考。也可以探讨伯牙的音乐观在当代是否仍然具有启示意义,以及它在音乐教育和文化

语音朗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