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评估思路与法律依据
基本思路:基于“收益损失或费用增加”原则,比较侵权前后权利人的收益变化。
赔偿顺序:优先考虑权利人的实际损失,其次侵权获利,最后参照许可费的合理倍数。
2. 实际损失的计量
经营损失:包括产品销售减少、价格降低或服务收入减少。
许可费损失:适用于未自行实施知识产权,但因侵权失去许可费的情况。
计量指标:
净利润不适用,因为它不反映整体企业损失。
息税前收益(EBIT)更合理,但未考虑固定损耗。
息税折旧/摊销前收益(EBITDA)是最合理的经营损失计量指标,因为它全面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状况。
3. 计算实例
假设A公司拥有W知识产权,独家许可给C公司,B公司侵权。
A公司的损失为C公司因侵权减少支付的许可费,例如两年共440万元。
C公司的损失为因侵权导致的经营损失减去支付给A公司的许可费,两年共960万元(不考虑时间价值折算)。
4. 注意事项
侵权行为期间:明确起止日期,确保评估范围准确。
权益类别:区分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(如专利、著作权)及其具体受损权利。
许可费率确定:优先考虑实际许可交易,考虑市场公正性。
时间价值:考虑损失发生到赔偿支付的时间差,可能需要折现计算。
5. 综合考量
具体案例分析:每个案例的细节不同,需要具体分析侵权行为对权利人业务的具体影响。
证据收集:销售数据、许可协议、市场价值等证据对评估至关重要。
专家评估:在复杂情况下,可能需要经济学家或知识产权评估专家的协助。
通过上述步骤,可以系统地评估出因侵权行为给权利人造成的经济损失,为法律赔偿提供依据。重要的是,这一过程需要精确的数据支持和法律框架内的合理推断。
语音朗读: